主 题: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
主讲人:陈福滨 教授
主持人:人文学院 潘斌 教授
时 间:2019年7月23日(星期二)上午8:30-10:30
地 点:经世楼C208
主办单位:人文学院 科研处
主讲人简介:
陈福滨,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所教授,博士生导师;中国人民大学、山东大学、陜西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、山东大学哲学博士论文双指导教授、重庆国学研究院学术顾问、北京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;台湾易经学会指导委员;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编审委员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报编审委员、辅仁大学哲学论集、全人学报编审委员、先秦两汉学报编审委员。曾任辅仁大学主任秘书(秘书长)、文学院院长、全人教育中心主任、哲学研究所所长、哲学系系主任等职务。著有《智与思》、《两汉儒家思想及其内在转化》等著作六本,编写《中国哲学史讲义》、《易经讲义》等教科书两本,发表论文八十余篇,指导博士、硕士学位论文近百篇。
内容提要:
在中国,自古言“性”的进路,大约可以分为二类:一是告子“生之谓性”、荀子“自然之资者谓之性”;“性”天成也,须靠外铄得以修养。二是以儒家为主流的人性论,儒家的“人性论”约可分为两路:
一路由《中庸》“天命之谓性”的形上体证所代表,此一路揉合了《诗经》“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。”与《易经》之“继善成性”等观点;这种由天道到人道,由人道还契于天道,“天命之谓性”的思想至宋代得到发挥。一路则由孟子的道德自觉与道德实践的体证所代表,是由内在道德感直接說性,即心言性,以“善心”言“善性”。荀子之心为一认知得到一个大清明或“虚壹而静”的境界,而从经验、社会的我言:“人之性惡,其善者伪也。”然孟荀实为殊途同归,百虑一致,强调内在自觉及外在规范的把握。自汉以降以气论性,魏晋的才性,清戴震的血气心知等思想;都给了我们人性论丰富的内容。